风雅石鼓 | 文天祥咏《合江楼》二首
2023-02-14 09:23:04          来源:衡阳日报 | 编辑:罗亮华 | 作者:刘洁          浏览量:46026

》》点击在线阅读

在李芾北上潭州(长沙)抗元的前两年,公元1273年,石鼓山上来了一位状元郎,写下了《合江楼》二首。这位状元郎就是文天祥,这时的文天祥官任湖南提刑,大概相当于现在湖南高院院长职务。

对于文天祥大家都很熟悉,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我们来看看他这二首《合江楼》。

(其一)

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

春风千万岫,秋水两三洲。

客晚惊黄叶,官闲笑白鸥。

双江日东下,我欲赋扁舟。

(其二)

西楚惊鸿晚,东淮落木秋。

蒸湘今石鼓,句宛古宣州。

白日聊清赏,青山总旧游。

不知沧海水,何处接天流。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但宋代文人并不这么认为,宋代也有非常多的好诗。文天祥21岁就中了状元,写诗那是一流的水平。这两首都是五律诗。每一首八句,两句一联,一共四联。第一联叫首联,描绘性的,给诗定一个情感和基调。首联之后是晗联和颈联,这是显示作者功底的部分,要求对仗。最后两句是尾联,表现的是作者的精神思想、生命情感。

这首诗的首联:“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鹑尾”居在首位。“虎头”说的是人的最好的面相。他把石鼓山比做天上第一星宿,人间最好的面相,是天下第一美景。首联之后是晗联和颈联。“春风千万岫”,春风万里引得河边的柳树,江岸的桃花,应风而动,使得石鼓山上生动起来,柔和起来,美丽起来。“秋水两三洲”,写了春天再写秋天,秋天河边几个小洲,芳草萋萋,美丽的景象。“客晚惊黄叶,官闲笑白鸥。”后面是尾联,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生命情感。“双江日东下,我欲赋扁舟。”

“双江”就是指湘江和蒸水在此汇合形成浩淼之势。“日东下”,在这里暗指此时的南宋朝廷不可挽转的败亡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做为南宋朝廷的高级官员文天祥能怎么办呢?文天祥说“我欲赋扁舟”。这里是用了一个典故。李白有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不如披散了头发,乘一叶扁舟,去云游四海罢了。把这句与第二首的尾联一起来看:“不知沧海水,何处接天流。”这里明明是湘江蒸水,为什么说是海呢?这里也是表达一种意境,作者看到宽阔的江面,感到渺茫遥远,对前程不抱希望。“何处接天流”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失望。

文天祥散发弄扁舟去了吗?没有。南宋被元灭亡的国家危亡之际,他挺身而出,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抗击元军。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虏。文天祥被俘后被押到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在文天祥被押到北京时,南宋已经灭亡。文天祥在北京又囚禁了三年,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对文天祥只有两个字——敬重。他多次让人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

此时文天祥的母亲和唯一的儿子已经病逝,妻子和两个女儿在元朝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女儿柳娘给文天祥写信,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肝肠痛断。他知道只要他答应,就能骨肉团聚。但他依然不为所动。给女儿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最后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文天祥面对强势的元朝皇帝,没有跪拜,只是做了个长揖。忽必烈说:“如果你能像侍奉南宋朝廷一样侍奉我,就让你当丞相。”文天祥拒绝了。忽必烈又说:“你不想当丞相就当枢密使吧。”文天祥也拒绝了。忽必烈问他:“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说:“但求一死。”忽必烈还是不忍心,急忙挥手让他退去。有人建议答应文天祥的要求,忽必烈这才同意。到第二天忽必烈就后悔了,急下诏阻止,但这时文天祥已经遇害身亡。

文天祥21岁考中状元,40岁做了丞相,47岁从容就义。就义之前,文天祥问周围的人:“哪边是南面。”周围的人就告诉他。文天祥然后面南而跪,跪拜了自己心目中的祖国南方之后,端坐受刑,说:“我的事终于了了”。文天祥死后,他的妻子欧阳夫人从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他的一篇附有序言的绝笔《赞》: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

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为民族正义而死,不愧于心,这是文天祥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清道光年间,文天祥从祀于孔庙。

我们去看南宋的历史,并不是结束在崖山之战的1279年,而是一直写到了文天祥就义的1283年。这一年距离文天祥在衡阳写下《合江楼》的时间正好整整10年。而石鼓书院因文天祥的到来,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回想公元1255年,20岁的文天祥来到了白鹭洲书院,师从江万里。江万里,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政治家,教育家。他从政45年,创有白鹭洲书院、宗濂书院、道源书院。创办白鹭洲书院时,他白天政务繁忙,晚上驾舟渡江给学生们讲课。

他晚年回忆说:“平生士气之乐,唯鹭洲一事”。文天祥评价老师:“都范(范仲淹)、马(司马光)之望于一身。”20年后,南宋灭亡之际,江万里说:“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家共存亡。”言毕,偕家人17口从容投水。老师死后,文天祥在祭文中写道:“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将老师比喻为屈原殉国。正是江万里这样的老师,才教育培养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如果说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参天大树,那么千年来书院里无数的如江万里的老师们的行为师范与诲人不倦的默默耕耘,就是《正气歌》的真正根脉。正因为有了这个根脉,中华民族才能有层出不穷的文天祥。这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在书院千年历史中不断发扬光大。

责编:罗亮华

来源:衡阳日报

要闻
头条
我要报料

  下载APP